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
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,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
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,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翠云廊—剑门关文旅品牌,省地调院属测绘中心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,将实景三维技术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,依托翠云廊省级自然保护区三维地籍试点项目,构建了广元翠云廊名木古树与剑门关古建筑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。
实景三维技术 ——文化遗产保护的“数字引擎” 2023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视察时强调,“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、寄予厚望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、多彩人文之韵,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。测绘中心将实景三维技术引入文化遗产保护,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,也响应了国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号召,更为广元翠云廊—剑门关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。通过实景三维技术,我们能够以数字化手段精准记录、展示和传承文化遗产,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新生,让千年文物在数字空间“永生”,为文化遗产的研究、修复与展示注入新动能。 作为蜀道核心区的广元翠云廊,拥有全球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人工古柏林(现存7778株,平均树龄1050年),其保护与活化是文化遗产与生态遗产协同发展的典范。项目团队基于实景三维技术,构建剑阁柏的精细化单体化模型,为每株古树建立数字档案,实现古树名木的数字化孪生。对古树纹理和场景进行毫米级精准重建,完整复现剑门古道的模样。同时,利用信息化手段,建立“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应用系统”综合平台,为推行“一树一策”精准救护、形成从数据采集到动态管理的全流程智慧保护体系提供技术支撑。通过多种方法,实现古树名木三维模型的科技展陈,直观展示古柏分布、价值及保护历史,为公众了解蜀道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。 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古树名木长青 翠云廊核心景区内的著名古柏,如剑阁柏,是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。项目利用背负式激光雷达、无人机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采集了古树三维信息,通过3D建模技术完成剑阁柏的三维单体化建模,完整复现其形态特征与表皮纹理信息,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详细的数字化呈现。这些三维模型就如同古柏的“数字孪生”,为古柏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。可以通过模型对古柏的生长状况进行远程监测,及时发现病虫害、树干倾斜等问题,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。这些模型也为科普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,让公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柏的珍贵价值和保护意义。 实景三维场景技术,重现古道风华 为进一步体现翠云廊和剑门古道的历史文化魅力,提升游客体验,利用实景三维场景技术手段构建了仿真场景。通过手机、平板等终端,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道的蜿蜒曲折、古柏的苍劲挺拔,仿佛穿越时空,感受历史长河的光阴变迁,实现对翠云廊和剑门古道的全景漫游,沉浸式体验古道的独特魅力,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。 建设管理系统,实现古树名木信息化保护 为加强对翠云廊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,搭建了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应用系统。系统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底座,详细标注了每棵名木古树的精准坐标,并整合了古树的基础信息、生长状况数据、保护措施记录等多方面的信息,实现对每棵古树的信息化管理。借助系统,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每一棵古树的健康状况,及时安排养护和救治工作。此外,该系统还可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古树保护规划。 实景三维技术推动文旅: 从“静态参观”到“沉浸式传承”的体验升级 实景三维技术的应用,实现了文化遗产从静态记录到动态监测、从物理保护到数字传承的历史性跨越。该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测量工具效率低下、易对文物造成损伤的痛点,更推动了文化遗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为翠云廊古树保护和文旅开发带来显著的成效,让翠云廊这颗“绿色明珠”和千年蜀道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,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同时,实景三维技术也将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、沉浸式的旅游体验,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。实景三维技术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强大力量。
微信公众号
返回顶部